“现在每口饭都细嚼慢咽,再不敢贪热贪快了!”今天配资吧配资官网,术后到长沙市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长沙医院)复查的张先生(化名)感慨地说。
65岁的张先生是名退休工人,平日有饮用高温热茶和快速进食的习惯。两个月前,他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吃馒头、米饭时频繁“哽噎感”,需大量饮水辅助,最近连流质饮食都困难,体重下降4公斤,于是来到长沙市第一医院就诊。
经胃镜检查,发现其食管中下段存在一个约3厘米×4厘米的菜花样肿物,表面溃疡,病理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进一步分期检查提示肿瘤侵犯食管纤维膜。经多学科团队(MDT)讨论,制定“白蛋白紫杉醇+顺铂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新辅助治疗方案。2周后复查,肿瘤缩小至1厘米×1厘米,随后成功进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结果得到证实。术后继续接受帕博利珠单抗辅助治疗,目前恢复良好,术后3天恢复流质饮食,10天后顺利出院。
长期吃滚烫食物,直接灼伤食管黏膜
该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曹永清介绍,上述患者长期吃滚烫食物,直接灼伤食管黏膜最终进展成食管癌,在诊疗上有三大关键突破点。
第一,新辅助治疗,为手术打开“生命通道”。对于局部晚期食管癌,直接手术的5年生存率不足30%。新辅助治疗通过“化疗+免疫”组合拳,既能缩小肿瘤体积,又能清除肉眼不可见的微转移灶,显著提高根治性切除率。上述张先生的成功案例就印证了新辅助治疗在打破治疗僵局中的价值。
展开剩余57%第二,微创手术,高龄患者的“精准防线”。传统食管癌手术需开胸开腹,创伤大、恢复慢。而胸腹腔镜联合微创技术仅需几个钥匙孔大小的切口,术中高清视野可精准清扫纵隔和腹腔淋巴结,降低局部复发风险。患者术后1天即可下床,2周内出院。但需注意,若肿瘤侵犯周围器官或广泛粘连,仍需开放手术。
第三,全程管理:多学科协作的“抗癌联盟”。食管癌治疗需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团队(MDT)共同制定方案。例如,65岁以上患者若存在心肺功能问题,可通过调整化疗剂量或改用根治性放化疗(5年生存率约20%)实现个体化治疗。术后还需长期监测营养状况和基础疾病,定期复查胃镜、CT。
65℃以上热饮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A类致癌物
曹永清表示,以上病例,提示“早诊早治”的重要性,但降低患病率还需从日常生活细节着手,共筑健康防线。
防线一,要远离“烫、辣、霉”食物,守护食管黏膜。拒绝高温伤害,65℃以上热饮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A类致癌物,滚烫食物会直接灼伤食管黏膜。警惕腌制与霉变食物,咸鱼、酸菜中的亚硝酸盐,霉变花生的黄曲霉毒素均为强致癌物。戒烟戒酒,吸烟者食管癌风险增加3至8倍,烈性酒(酒精>40%)会反复损伤黏膜。
防线二,捕捉早期信号,抢占治疗先机。食管癌早期5年生存率可达90%,但我国超70%患者确诊时已中晚期。若出现以下症状需警惕,吞咽时有停滞感或异物感;半年内体重下降>10%;持续性胸骨后疼痛或背痛。
防线三,高危人群定期筛查,早诊早治。40岁以上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建议每2年做一次胃镜:长期吸烟、饮酒者;有食管癌家族史者;反复食管炎或巴雷特食管病史者。
防线四,健康生活,吃出抗癌力。饮食多样化:每日摄入500克新鲜水果蔬菜,减少精细主食;控制体重,让体重指数保持在18.5至24.9,因为肥胖者食管腺癌风险翻倍;适度运动配资吧配资官网,每周进行150分钟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
发布于:北京市港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